烏坵的未來-『你』、『我』皆責無旁貸

吳美霞  2001/10/07

 

知識經濟時代,「烏坵」-這一個地處偏遠的島嶼,並未受到衝擊,原因在於:它一直在沉睡,而恐怕等它一覺偶然醒來,依然被孤獨的遺忘在海峽的一隅。

 

烏坵並未用它自身的力量在創造進步,數十年來,從點著蠟燭算數學,到終於有電燈了,從一個月一次的書信往返,到可以用電話聯繫了,從美援時代,到現在大部分的年輕人都到台灣謀發展。這一切跡象顯示:它在進步-這個小島用看不見的速度極其緩慢、一點一滴的在進步,而它也正像其餘資源匱乏的島嶼一樣,面臨人口嚴重外流的宿命。

 

有多少人注意到,它的進步絕對可以不僅只於此,胼手胝足辛勤的鄉民們的勞力付出,成果應有比現在所見數十倍以上的效益。如果我們懂得比較,就該知道,家鄉的建設虛弱的可笑。如果我們早點覺醒,早點知道應該適度的回饋我們的家鄉,我們不會讓鄉人胼手胝足所付出的代價,只有這一點點成果。

 

我們當中大多數人,都有過負笈金門的生活,那時候,烏坵的生活有多苦!但是父母省吃儉用,讓我們接受教育。每年冬天,我們一起在金門,在收到父母用油炸好,用牛奶罐包裝的紫菜包裹中,度過寒假中的新年。我們或者比同齡的金門學伴多了一份獨立自主的個性,甚至是堅忍不拔的勇氣。因為,我們生在烏坵,為了求學,必須離鄉背井。其實,年輕的我們苦,但是,我們的父母更苦,只因為,成年人總比孩子們多了一份責任與更深刻的感情。

 

烏坵從來不知道哪裡有資源可以讓它成長,更不懂得要求,也從來不知道誰能夠幫助它,但是,我們不站起來,沒有人會主動幫我們,因為,這不是他們的家鄉,然而卻是我們的。

 

烏坵,卻懂得默默的承受,像地球上任何一塊土地一樣,承受大自然的風雨,承受人們加諸於它身上的一切,到現在,甚至,承受著可能變成核垃圾場的壓力。我們當中大多數人,在台灣發展,在台灣擁有穩定的工作,有了家庭,有了小孩,我們並沒有太多的時間思考,我們與烏坵之間的那一條線,模糊得快要看不見了,在現代生活環境的壓力下,烏坵的未來快與我們完全不相干了。

 

如果,小時候島上生活的記憶,全然不曾出現在你的腦海中,如果,當你的孩子問你,家鄉在哪裡,你可以很自然的回答:台北、台中或高雄。如果,烏坵變成核垃圾場、被廢鄉了,全都無所謂。當然,家鄉仍然會樂見你個人的成就。

 

但我相信,我們大多數人關心烏坵的未來,關心這塊土地的生命,關心存在其中的自然、人文與即將發生的一切,如果,烏坵這個行政名詞不復存在,你想,住在島上的鄉親會剩下什麼?因為,所有的資源都將化為烏有,而「建設烏坵」-更會是一個神話。如果,我們還用既有的模式思考,聽天由命,或著任憑少數個人在瓜分完眼前的利益後撤離烏坵(我希望這不會真的存在),我相信,烏坵悲情的歷史指日可待。

 

在這一個時刻,我們責無旁貸,我們希望烏坵除了有路燈,除了有一條有蓋子但會淤塞的水溝,除了手動的自來水,除了花崗石或者黑色的岸岩一成不變外,也該有政府計劃性的輔導海洋資源開發應用的專案計劃在進行,年輕人因此會有機會在烏坵發展,與烏坵共榮。烏坵可以有完善的福利、安養制度,甚至-我們的家鄉可以是一個現代的桃源鄉。

 

所有的可能變成現實,在於有周詳的規劃,透過完整資訊的蒐集與分析,了解資源在哪裡,清楚烏坵的潛力在哪裡,並知道居住其上的人們應該著力的地方在哪裡。你認為,誰能組織我們的力量,誰有責任承擔烏坵的命運?就在於你、我,我們都責無旁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