離 島  她不是荒島 她是遺世的珍寶  ■螢火蟲映像體  (1998/09)

今年二月,行政院原委會公布了台電「核廢料最終處置場場址」的評選結果,默默孤懸在台灣海峽上的「烏坵」,首先雀屏中選;其次,彭佳嶼、東莒嶼、大小蘭嶼、東沙等,都曾陸續在候補之列。台電後端處表示,離島,的確是他們優先考慮溝通放置核廢料的地方。

核廢料處置場的評選結果消息傳出,如台電所安心預料的,並沒有引發台灣社會太多的關注與反應——比起貢寮反核四的長期頑抗、蘭嶼引進政、學各界反核廢的波波聲援…那樣妖纏多年的芒刺在背,今天烏坵人穿著迷彩服、理性陳情的畫面,對政府當局甚至台灣社會來說,或許只能算是有點兒刺眼的風飛砂罷了。

說不定揉揉眼睛,砂子就搓掉了。

雖然「核廢料最終處置場」預定地,挑上的都是天高皇帝遠的地方,但離島住民仍然而千里迢迢,跑到台北來抗爭陳情,面對這些抗議的聲浪,一位清大李姓教授忍不住呼籲說:「誰都不喜歡核廢料放在自己的家鄉,但是,核廢料的存在是一個既定的事實,國人應該好好想想,核廢料放在哪裡,對台灣整個社會影響程度最小!」

言下之意,似乎是說:只要決策當局能舉證出:所評選出來的核廢場址,對台灣影響最小,那麼該地就應該成為核廢料最終處置場?但對台灣的影響,其評估的標準是什麼呢?社會視聽嗎?

 台電毫不諱言地表示:他們評選核廢場址,最首要的考量標準,即是「社會預期接受度」。一般而言,許多人會直覺地相信:離島,對台灣社會的影響最小;如果非要選擇垃圾的棄置點,那就選在離島吧……;這種粗糙卻普遍的思考,勢將間接註定:離島終會成為核廢料處置場的命運。

 也正因為聰明地掌握民意趨向,所以台電核電後端處明確地表示,「少人的離島」及「軍管的離島」,是他們優先溝通置放核廢料的場所。而烏坵,正符合「離島+人少+軍管」這些條件。

 離島的遙遠+人口的稀少+軍管的封閉管制=社會抗爭低、容易被接受。

 這是必然可見的結果;只是,這樣一套「核廢料處置場」的評選標準,儘管不專業到好笑的地步,但媒體報導、專家學者,以及我們社會,卻對這套評選標準一再地默認;其實這恰恰反映出我們對待弱勢、對待邊陲離島的一向態度。

事實上,離島之所以人口稀少,往往是因為長期來建設缺乏、資源闕如、而且從未被規劃經營的結果;例如倍受台電青睞的烏坵,從不曾享受過台電的供電,尤其核廢料預定地的小坵,至今仍每天停電數小時,有時遇上軍方的兩台發電機全都故障,居民還得摸黑好幾天。此外,當地民宅普遍缺乏基本的衛廁設備;加上嚴重的缺水、缺電、交通不便等等問題,讓烏坵好像不屬於進步的中華民國境內。

然而,其實烏坵並沒有想像中的遠,它比金門、馬祖距離台灣都近,坐軍方補給鑑平均只耗六小時,比塞車時台北到高雄還快;但它卻比想像中要封閉數十倍,因為一般人要進出烏坵,除了得靠十天一班的船期外,其出入許可,至今仍受到當局及軍方的管制。

 做為「軍管的離島」,本以為在前線為台灣守衛了五十年後,烏坵應可慢慢褪下戰地戎裝,盼得一個規劃地方發展的有利前景,卻沒想到,它企盼多年的地方規劃方案,卻是「如何成為一個核廢料棄置場」。「烏坵的前半生都在為國打仗,沒想到後半生卻淪為高污染的垃圾場」曾為反共救國軍的大坵村朱先生不勝欷歔地感歎。

面對這難堪的一切,烏坵人卻連反抗的法源都沒有,由於全島長期被劃為軍事管制區,雖然有的烏坵人在當地已生活了好幾代的歷史,但國軍遷台以來,沒有一個烏坵人,獲准擁有一張自己的土地權狀,整個烏坵,全都被登記為國有土地;因此,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老神在在地宣稱:烏坵人不同意核廢料場址也不行,到時候他們依然可以動用公權力強制徵收土地。甚至,如果政府要強制拆屋遷村,恐怕居民也不得不就範。

 當然,決策單位也不是只來硬的,同時他們也以利誘之,除了一貫地宣稱:三十億元的回饋金將會如數撥付以外,目前,面對舉旗不定、仍不肯與台電簽約的烏坵鄉民,台電後端處更是握有每一戶、每一人的資料,除了不斷以電話、拜訪等攻勢,說服鄉民的認同外,台電更展現令人咋舌的財大氣粗的氣勢,以直昇機載來台電高層人員進行溝通,並施惠性地,順道接送鄉民往返台灣、烏坵;之前,更積極舉辦日本核電參訪團,招呼烏坵每家每戶到日本旅遊;最近,又為了解決自己地質探勘時所遭遇的不斷停電、用電不足的問題,乃大方地宣稱將協助改善小坵的電力……

 

 

不管是交通、不管是用電,台電都能大筆一揮、拍拍胸脯、輕易解決,在鄉民面前,「施惠者」的姿態越來越高昂,同時,烏坵人瞠目結舌的眼神也越來越迷茫。

然而,只能從烏坵人眼神裡,捕捉到他們的樸素與悲哀的我們,不禁要質疑:烏坵人果真是「受惠者」嗎?難道水、電、交通,這些基本的基層建設,不是台灣本來就欠人家的嗎?如果今天,台電能輕易解決這些沉痾已久的基本建設問題,為什麼政府拖了四十年,都到了二十一世紀前夕,還不能解決這些離島的困境呢?

台電揮金如土的力量,或許可以順利深入小坵的地下,打造一個核廢料最終處置場;然而,從頭到尾,當權者從未有人想過,這個島嶼,與台灣一樣,需要的是永續經營與發展;而不是封閉起來,任有權者軟硬兼施的割地利用。

親自造訪過烏坵的人都會發現,烏坵真是美,不只是自然景觀的美、更有人與海洋和諧互動的生活智慧之美;軍方喊著「永保烏坵」的口號,喊了數十年,但沒有人像小坵的高媽媽一樣,一談起核廢料的入侵就耽心地掉眼淚,他們才是真心希望「永保烏坵」的人。

 然而現實裡,烏坵的生存競爭條件,是如此地遠遠落後於本島,人口也禁不住地大量外流,雖然這並不是烏坵住民的錯,更不是他們所樂意見到的;相反的,這是台灣當局早該反省的,然而今天,我們卻仍然藉口當地人口的稀少,企圖進一步榨取我們境內僅存的淨土——那些被撒落海上、美如珍珠的邊緣島嶼。

 不只烏坵、蘭嶼如此,金門、馬祖、澎湖、及其他許多離島,都曾被我們如此對待。

對環繞著我們、以及保護著我們的離島,我們不僅沒有一套為它們量身訂做的「離島發展政策」,相反地,我們長久以來所有的,只是一團自私的、粗糙的、談不上政策的「離島態度」罷了。

 今天,我們如何對待弱勢族群,免不了明日,別人也會如此對付我們。畢竟,我們台灣也不過是面積相對大些的島嶼罷了。

如今,我們仍在揮霍著台灣本島的資源,不夠,又去覬覦離島的淨土,其實我們當知,本島的資源已一點一滴在耗盡,邊陲的島嶼,將是我們最後一絲僅存的珍寶。

 

(本文作者為紀錄片工作團體,繼多起的金門紀錄片之後,

 今正展開一系列的「離島紀錄片拍攝計劃」。)